贺州学院建筑与电气工程学院组建的“匠心筑梦瑶乡·专业赋能团结”民族团结实践团,赴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“三下乡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用专业标尺丈量古寨,用青春热度融化隔阂,把一堂生动的“大思政课”写在瑶岭深处。
“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说,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’,咱瑶寨怎么做?”西岭乡杨溪村鼓楼前,指导老师谢启慧把“书面语”变成“家常话”,向村民深入浅出讲解乡村振兴、教育帮扶等政策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瑶寨落地生根,真正实现“飞入寻常瑶家”。
在“青年之家”里,30名留守儿童跟着实践团开展“民族团结教育”主题活动,通过互动体验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童趣语言解读专业知识,用提前制作的“甘特图”贴纸设计“建房子”游戏。“小朋友们,咱们56个民族就像56块积木,只有按顺序、讲配合,才能把‘团结大厦’搭得又高又稳!”孩子们化身“小项目经理”,用不同颜色贴纸代表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验收四个阶段,在A0白纸上共同完成“民族团结进度计划”,直观理解协作与团结的意义。实践团还以“民族团结、民族服饰”为主题,与孩子们共同绘制简笔画。分享环节中,一名小朋友展示了两幅作品:“一幅是汉族,一幅是瑶族,她们聚在一起快乐地玩耍,56个民族一家亲。”朴实的话语与真诚的笑容,让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。
此次活动通过理论宣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,在社区与村落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深根,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长鼓声远,青山依旧。五天的汗水与欢笑,化作瑶乡瓦檐上的一缕霞光,也化作每位实践队员心中的一粒火种。实践团带着理论而来,携着真理而归;他们交出调研报告,也收下村民的嘱托。愿这把“匠心”之火,照亮更多青年奔赴基层的路;愿这颗“石榴籽”之情,在祖国南疆生根发芽。明年长鼓再响时,贺州学院青年将与瑶乡再次相拥,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!